实拍上海最优雅的马路 武康路仿如欧洲小街
想起来去拍武康路,是因为看见市旅游局编制的一本《四季发布》的小册子,小册子的内容是由《旅游时报》编辑的,里面推荐了武康路,那张在武康大楼上俯拍的武康路,老洋房隐印在绿树丛中,视觉上很是诱人。当时觉得很奇怪,上海像武康路这样的马路有许多,旅游局为何独独推荐武康路?后来去网上查了查,原来是武康路的外观政府进行了统一改造,纳入世博的旅游景观。以前读书的学校在淮海路上,对面是宋庆龄故居,旁边就是武康路,读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去逛逛,觉得也就是个普通的小马路,只是安静点而已吧,可能是那时住在弄堂里,天天生活在老洋房的氛围里,什么洋房的故事都不大在意,现在搬出了老城区,对这样弄堂洋房倍感亲切,行走其间,增添了观光的含义,以一个外人的身份,观赏这样洋房,可以更淡定些更从容些。
武康路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电影《色,戒》最后那段”,放走了老易的佳芝装得没事人一样叫了辆黄包车,说“到福开森路去!”张爱玲的小说里,王佳芝最后是要去“愚园路”的,电影中却改为“福开森路”。这“福开森路”就是今天的武康路,与小说里的公寓不同,李安把这个幽会的场所选在了武康路99号,这曾是英商正广和汽水公司大班的住宅,是独门独院的别墅洋房。这位英国大班的家,完全按照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式样建造而成。现在别指望能近距离参观这座洋房,大门紧闭,根本不知道其所属的单位,但透过围墙,红瓦陡坡的屋顶上,有着红砖砌就的高高的哥特式壁炉烟囱和尖顶的老虎窗,外墙饰以暗红色的半露木构架,透射出浓郁的英伦乡村风味。虽然高高的围墙挡住了视线,但还是冒出了三角形的尖顶和浓密的树,构画出一幅很美丽的图画。 武康路上的房子都是极为漂亮的,往往楼底下都有着“市级建筑保护单位”这样一块牌子,几乎每一栋都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武康路所在的区域原来是法租界,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传教士福开森而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武康路全长1公里多点,当年,法租界在非法扩张地盘的过程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发生冲突,又与英美等国产生矛盾,福开森在中外各方之间周旋调停,法租界当局为表示对福开森的感谢,特意将法租界西区的一条马路命名为福开森路。1943年10月,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将福开森路改名武康路,得名于浙江省武康县。
武康路就在喧闹的淮海西路与兴国路之间,在淮海西路的那一面有许多商店,热闹非凡;武康路这面立刻安静下来。淮海西路上武康大楼,那欧式风格的建筑是这条马路最明显的标志。
武康路上,行人稀少,所以我可以毫不顾忌地四处张望,一栋栋洋房收入眼底,西班牙建筑的小尖顶显得那样的慵懒,带有造型优雅柔美的意大利式半圆形阳台,很像莎士比亚笔下罗米欧和朱丽叶幽会的阳台,上面缠绕着枝叶纷披的长春藤,街边幽静的小花店总看不到主人,偶尔碰见几个外籍人相视也是不经意。武康路骨子里浸透着优雅与沉静,这才是上海独有的气质。
“2010年,游客们看完了世博园区,应该也想找个有上海味道的老马路逛逛。”或许武康路就是这样的地方。 sha f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