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hr 发表于 2012-9-12 15:28:00

生产要素理论与知识生产力,不同时代不同产物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生产要素” 理论 ,这在1776年对经济学是一个突破。它告诉我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引导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使它们变成财富。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其中一项要素的 数量过剩,那么就应该去发展那种将会大量消耗这些要素的产品和产业。该理论听起来很符合逻辑,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也是这么倡导的,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便宜、 过剩,所以我们就应该将这些劳动力用于廉价产品的生产,而这符合“经济规律”。
   但是,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驱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已与亚当•斯密的1776年大为不同了。发达国家如美国之所以能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是因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关键“生产要素”是先进的知识和人才,而不是劳力、土地。查看美国就业分配比例变化就知道答案了: 1820年,美国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就业比例分别为70%、15%、15%;而2006变为6%、15%、79%。它在1820年人均GDP为 1231美元 (1990年美元计), 而2006年高达42000美元。注意,这里所说的服务业主体不是足底按摩、酒店餐饮式的低端服务,而是像芯片设计、IT集成、战略顾问等等高端服务。
   卓众猎头顾问提醒:生产要素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是否在限制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知识——“新劳动力”要素
   首先,在现代全球经济中,知识是关键的限制性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付出汗水的劳动。当今世界上有太多过剩的无特殊技能或只有一点技能的劳动力, 因此,其价值相当低,低到不能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全球经济中,一个收割水稻或铲煤的人,他们处于价值创造的边缘地位;而同一个人,如果拥有先进的工 程、科学或企业管理知识,就可能使经济发生彻底变革。因此,可以说知识已经取代传统劳动力,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劳动力”了。
  全世界都认为美国是全球先进创新中心,这其中顶尖移民人才带来的贡献惊人。从1995年至2006年,由移民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有52.3%在美国硅谷,25%在全 国范围。到2006年,这些公司雇用了450000名工作人员,直接产生520亿美元的收入。这些移民CEO们对GDP的间接贡献估计每年超过2000亿 美元,并逐年增长。如果估计非CEO创新者和那些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产生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美国的GDP有很大部分依赖于从世界各个地方不 断流进的顶级人才。在上海,我有一个92岁的老邻居,他的7个孩子都在美国找到了自己的未来。他的子女和孙辈都可能成为美国经济的创新动力。
   哈佛商学院教授William R. Kerr总结了一个现象:“虽然移民约占美国劳动人口的15%,但他们当中博士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却占了美国将近一半的比例。在博士队伍中,获得诺贝尔奖、被推举进入国家科学院、获得专利奖项等等,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移民。他们是美国技术发展非常强大的贡献者。因此吸引和留住这支高技能的队伍就是美国国家利益,这是提高我们国家创新率所采取的一个最简单的政策杠杆。”
  令人悲哀的是:中国向美国输出的顶级人才数量之多,是没有哪个国家能 够与之相比的,70%的留学人员留在了美国。这意味着中国将数以万计、数以千亿美元的创新拱手送给了美国。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创新、发明需要优秀人才,需 要合适的环境条件,而在被固化为“全球打工仔”位置上,中国的低价劳动力如何变**才?中国的经济、教育又拿什么来留住自己的人才?更何谈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人才!

zlt 发表于 2013-3-21 11:37:47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用鼠标双击我的钱包,然后选中一张100元,按住\"Ctrl+C\"接着不停地\"Ctrl+V\"呀!

zlt 发表于 2013-3-21 12:04:10

估计你是没见识过~` 呵呵

zlt 发表于 2013-3-21 12:04:42

女人8岁,你要编故事哄她睡,18岁你要编故事骗她和你睡,28岁不用故事就和你睡,38岁她会编故事骗你和她睡,48岁你要编故事不和她睡。 

zlt 发表于 2013-3-21 13:59:08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zlt 发表于 2013-3-21 14:24:04

一对夫妻来到一口许愿井旁。丈夫弯腰,许了个愿后往井里扔了一枚硬币。妻子也想许愿,但她弯腰时不小心翻入井里。丈夫惊呆了,然后笑着对自己说:“真TMD灵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产要素理论与知识生产力,不同时代不同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