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yuncheng 发表于 2012-10-13 18:17:39

月亮下面纺线线

一首纺线的童谣,经常在我耳边响起:“纺纺纺棉花,一下纺到我娘家,娘问纺线做啥呀,织成布儿为夫家”。我们十二三岁的年龄,晚上又没有电视,便在有月亮的夜晚,搬着自家的纺线车,到二妈家门口纺棉花。那时候我们在一起,那才叫个热闹呀!纺线车嗡嗡嗡地响,很有节奏,像极了蚊虫们的大合唱。
      聚在一起纺线,图的就是个热闹。有人讲故事,有人说谜语,有人唱戏,我们一般不说别人的家长里短,那样容易惹是非。我们只为自己找个乐子。记得淑玲嫂子给我们唱的《夫妻斗嘴》,有这么几句词我现在还记得:说你呦邋遢呦,真邋一个遢呦,你头上的金丝呦乱如麻呀一二呦。下面是妻子唱的:说你呦邋遢呦真邋一个遢呦,你给妹妹买梳子,妹妹会梳呀一二呦。还有《咱们一起当兵去》: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离这还有三百里,痛心事莫提起,都是有家不能回,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后面我就记不住了。还有人说谜语:大哥在州,二哥在县,隔个茅墙不见面。猜谜语的时候,我们便问,这东西哪里有?能吃吗?其实这就是在缩小范围,这时候,说谜语的人就说人人都有。这下我们就好猜了,有人猜眼睛,有人猜鼻子,就猜对了。还有就是嫂子们给我们说的同字不同音的字,如果念混了,也是很有意思的。如:骑着自行车,走进银行里,见了行长,我行了一个礼。自行车念做自hang车,银行里念做银xing里,行长念做xing长,我行了一个礼,念做hang了一个礼。我们笑啊,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有天晚上,有个婆婆在数说媳妇,我们就不说话了,就静静地听着:婆婆叫着媳妇的名字,淑便呀,你小小没有妈,你不会织布,你的头料棉子都是我给你纺,给你浆,给你结,教你织。你把我的好处都忘了?你有了娃,我给你看娃,让你腾出时间做针线活,你都忘了?这个媳妇很守规矩,一句也不还嘴,婆婆也真能说,起码数说了有一个多钟头。从那时起,我也就懂得了大人数说你,做小辈是不能回嘴的,就是老话说的“有理使理,没理使大”。
      我们本家有个三伯,神经受了点刺激,爱说爱笑,人称疯子三伯。每逢有月亮我们纺线的夜晚,三伯就会来,来了就给我们唱一段《三娘教子》、《周仁献嫂》。三伯有文化,有时还给我们讲《三言两拍》里的故事,比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这也就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除此之外,人们为了挣工分,大多在晚上蒸馒头,我们能听到拉风箱的声音和女人们的捣衣声,一下一下,很有节奏感的。
      在那时候,这也算一种文化生活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亮下面纺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