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
??有些“好”女人并没好报,嫁了个不及格或者平庸的先生;但有些看来张牙舞爪的“坏”女人却能嫁个好先生,真是两重天,而且泾渭分明。当然这个“好”可能是懦弱、保守、呆板,不敢追求真爱;而“坏”女人可能是泼辣、精明、开朗,敢于追求真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射雕英雄传》里的两个女人,那个刁钻古怪,说得出做得到的黄蓉最终赢得了好男人靖哥哥的完美爱情;而温柔贤淑的穆念慈却只能在杨康的影子里过着凄苦寂寞的一生!是穆念慈不够好吗?不,穆念慈非常孝顺恭良!是宿命?还是金庸老先生早已以超人的智慧看透了一切而设计的这个局? <BR><BR>??都说婚姻是个不公的赌注,明明温柔贤惠,大大拥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好女孩到头来总未能找到好归属,要么就是遇人不淑,要么就是为了一日三餐在贫困线上挣扎;而那些平日里相处起来觉得她的为人不咋样性格让人吐血的女孩却能登堂入室,山鸡变凤凰运气极好,找到让人羡慕的如意郎君!上帝不公吗?还是自身的原因? <BR><BR>??其实,问题还是在自己。所谓“好”女人,往往更善于或者说是习惯于等待,而不会或不敢主动出击,眼睁睁看好男人被“坏”女人挑选走,是的,她们的最大区别,在于性格,一个被动,一个主动,而幸福这东西真的不是天水,它应该是泉水,你去挖掘了,你就可能享受到它的甘甜。 <BR><BR>??追求爱情不排队,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如果你太客气,那么对不起,早起的鸟儿才有虫吃!传统文化里,对女性的守株待兔心理抱有畸形的赞美与欣赏,所以一个女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没有寻找的能力也不知有选择的权利,而幸福的婚姻,关键的两点,就是“追求”与“选择”,如果没有这两个武器,那么只好听天由命了。 <BR><BR>??而所谓的“坏”女人,当然不是指作奸犯科,而是那种拥有现代女性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自助精神与爱自己的品质,是的,学会爱自己,才是健康的,也只有这样才有自我,也才抓得住幸福。 <BR><BR>??我很欣赏一个大姐,她长相平平,但是她的性格乐观、热情,当然也自信,她30岁才结婚,她在婚礼上说:“我都挑花了眼,最后看上了面前的这个新郎,我的经验是,不是美人也可以用美人计,这个世界,幸福是每一个人的事业。” <BR><BR>??学会爱自己,而不要在爱情面前成了一个没有骨气的自虐狂。爱情需要把握,婚姻需要经营,那么幸福就离你不远了。心理学家发现,人可以分很多类,但是有种人,具有独特的“幸福性格”,他们好像近水楼台,总是先得月,而生活里的不少貌似“坏”女人往往种瓜得豆地拥有这样的“幸福个性”,主动、热情、坚强、敢爱敢恨,反应敏捷、心胸开放,当然还爱自己,甚至有些“自私”。 <BR><BR>??男人总是鱼龙混杂在那里,一个有“幸福智商”的女人会很快发动自己的嗅觉与进攻触觉,果断而且明亮,男人是拿来用的,爱的;而“橱窗里的女人”,也许贤惠也许泪水涟涟,但是,如果自己不跑,就永远飞不起来,当然也做不了幸福的会飞的天使了!<BR><BR> <P><STRONG>做到三不三有也许就是幸福</STRONG></P><P>幸福是人人都想追求的,因个人观念和定位不同,对幸福的标准也不同,这里只是编者的一个建议! <BR><BR>“三不”指:不馋、不懒、不烦<BR><BR>“三有”指:<BR><BR> 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BR> 有一个和工作无关的爱好<BR> 有一个能推心置腹的朋友<BR><BR> 幸福很复杂,作为一个论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将它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幸福又很简单,因为即使是那些说不出幸福是什么的普通人,都能够告诉你他是否幸福。 <BR><BR><BR> 能做到“三不”、“三有”,就是幸福<BR><BR> 对于什么是幸福,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古往今来不少人试图对幸福理解中的一些共性加以归纳,以帮助人们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径。“三有”和“三不”说法,就是其中之一。“三有”指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有一个和工作无关的爱好,有一个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三不”是指不馋、不懒、不烦。如果你能做到“三不”和“三有”,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BR><BR> 细细品味,这种说法确有一定道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大致可以理解为能够获得一种可靠的谋生手段,这无疑是个人幸福最为基本的前提。受我们固有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可靠的谋生手段不仅仅是个人生存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履行好家庭伦理或法定赡养义务的基本物质前提。由此观之,它所决定的通常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幸福。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爱好,可以使得一个人在衣食无忧后,精神上得以充实、能够自得其乐。一位能推心置腹的朋友则有助于获得一种可靠的社会支持,排解个人的孤独感,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至于“三不”,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不馋”理解得宽泛一点,或者干脆代之以“不贪”,就是对生活保持一份合理的期待。不懒,可以理解为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通过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回报。不烦,就是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心情舒畅,拥有健康的心理。一个人拥有了这些,他怎能不幸福?<BR><BR> 幸福标准因人而异<BR><BR> 其实,类似的归纳也是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采取的做法。例如,较早对幸福进行科学研究的美国心理学者威尔森,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试图为我们描述一个幸福的美国人所必备的特征: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受过良好的教育、收入较高、性格外向、乐观豁达、无忧无虑、有宗教信仰、有婚姻生活,具有高度的自信和工作热情、适度的欲望,同时拥有无限的智慧等。专业人士的这些研究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梳理那些能够带来幸福体验的诱因。但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导致幸福感的原因也千差万别。不过,依据这种归纳而进行的心理指导,无疑会大大唤起我们体验幸福的意识,并提高我们体验幸福的能力,进而提升我们的主观生活质量。<BR><BR> 普通人所能感受的幸福体验,总是受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和个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因素决定着人们获得幸福体验的方向和水平。譬如,前面所提到的“三有”中的“有一份称心的工作”,在一种社会保障充分、崇尚挑战性、个性化的工作条件下,它可能就不会成为个体幸福体验的诱因。因而,对构成幸福的要素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归纳,便成为一项专业性的工作。<BR><BR>幸福体验的几个要素<BR><BR> 经过几年广泛深入的访谈以及其他实证研究,我们对构成当前我国民众幸福体验的要素进行了初步归纳,发现幸福感的来源集中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BR><BR>*对个人及家庭客观物质条件感到满意;对生活保持一种合理的期待;不会因经济条件而感受到某种压力。<BR><BR>*精力充沛,能够处理好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事情;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轻松自如,遇到困难能够从容应对。<BR><BR>*对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相信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人们有利。<BR><BR>*能够积极面对生活,把生活作为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能够经常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所取得的进步;清楚自己前进的目标,并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标。<BR><BR>*有充实感;感到手头做着的事情充满乐趣;清楚自己一生的追求,并理解当前所做事情的意义。<BR><BR>*自信,对自己持有肯定的态度;承认和容忍自身在很多方面的优缺点;对过去的经历持肯定的态度。<BR><BR>*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到满意;没有感到身体的某些部位特别不舒服;没有为一些严重的疾病而苦恼。<BR><BR>*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生活现状,并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不怨天尤人,对别人的生活能够持一种平稳的心态。<BR><BR>*拥有融洽、真诚的人际关系;拥有心心相印、紧密无间的朋友关系;能够相互理解、互谅互让。<BR><BR>*能够经常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家人在一起沟通良好、非常愉快;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家庭气氛轻松和谐。<BR><BR> 幸福需要自己创造<BR><BR> 当然,上述要素也需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不可片面地理解。例如,我们讲“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生活现状,并坦然面对自己的生活经历;不怨天尤人”,并不是要求人们一味安于现状,或者倡导某种“精神胜利法”,而是强调人们要获得幸福的体验,就必须在保持心态平衡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善于捕捉时代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机遇,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我们不必回避社会现状中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成为社会变革的积极推动者,在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水平,从而也使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幸福水平得到提升。<BR><BR>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研究者们归纳出来的幸福要素来源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但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全部具备这些要素或者特征的人可能少之又少,因而幸福是相对的。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要在生活中获得切实的幸福体验,关键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努力创造获得幸福体验的条件。正如前面提到的,哪怕你只能做到“三不”、“三有”,同样也能感到幸福。 <BR><BR></P>
页:
[1]